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专题报告(一)

发表时间:2021-10-09 11:45   作者:菠菜技术交流论坛   浏览次数:

10月8日下午,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三个分会场通过研究专题、论坛口头报告等形式,开展情绪与脑研究专题报告、视空间认知与交通安全研究专题报告、青年论坛专题报告。

分会场一:情绪与脑研究专题报告

分会场一由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周晓林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韩卓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韩卓教授的《情绪社会化对儿童情绪功能的影响:基于功能性脑成像的初探》,她的团队通过CCNES量表、EmotionalProcessingFMRI Task等多种方式,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方面对孩子情绪功能有重大影响作用。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何清华教授作题为《基于脑刺激的风险决策干预》的报告,通过多项实验,提出顶叶在跨期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南京大学李岩松教授以《Understanding the power of competition: insights from its impact on false memory》为题,研究认为不同于以往的认知,通过研究后发现竞争情境会同时降低真实记忆和虚假记忆的表现。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库逸轩教授的《情绪影响工作记忆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通过研究海马体和杏仁核,得出“负性情绪能增加短时记忆精确性”的结论。



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袁加锦教授的报告《The application of effortless emotion regulation for depression intervention: preliminary evidence》中通过对改善抑郁人群的情绪水平研究中,发现无意识注意启动,能保护积极情绪不受挫折影响。、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张丹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脑电情绪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应用》,提出可以用脑电情绪预测人格,并指出其可行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效初教授在《Predicting and improving relationship quality-the 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mediates positive perceptions updating about romantic partners》中认为正性知觉是产生恋爱情感的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易莉研究员的报告《OverArousal Underlies Social Deficit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尝试用社交动机理论解释孤独症的病理,提出高唤醒水平可能让孤独症儿童在社交和同情心方面有一定困难。


分会场二:视空间认知与交通安全研究专题报告

分会场二由南京师范大学邓铸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龙芳芳博士关于《江苏省交通运输驾驶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的研究中,对于江苏省交通运输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相关风险因素进行调研,认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驾驶员尤其是公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为建立低风险和高风险员工分类监测和警报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谭阳题为《江苏省公交车驾驶员压力知觉和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报告中,研究发现在江苏省公交车驾驶员中,高神经质水平者比低神经质水平者更容易面临压力时产生职业倦怠,进而更容易导致抑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杨桂云老师在《汽车表盘设计的工效学研究:颜色与指针尺寸》报告中,基于工程心理学,探究仪表界面设计中颜色搭配与指针尺寸对驾驶员信息识别的影响,并对比其在无干扰、有干扰两种任务下是否存在差异。

南京师范大学陈星星老师对《刺激颜色与情绪启动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的报告中,通过研究速度知觉与个体的生命安全紧密相关,尤其是在交通领域,得出结论。认为情绪和颜色存在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无情绪启动和正性情绪启动下,黄色会提高人们的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干扰物的存在让人们降低了颜色对速度知觉的影响;人们在判断高速运动的车辆时,干扰物伴随提高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反之相反。

分会场三:青年论坛

分会场三的由罗欢研究员、刘玲博士主持。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俞青博士的报告《Characterizing the functions of occipital and parietal cortex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 maintenance》中,探讨了视觉中工作记忆维持中的功能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效莹博士在《Two forms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the human brain》中,通过比较正常人和盲人加工感知觉不同的相关概念、不同类型的概念的加工、以视觉经验信息形式编码客体颜色知识等一系列的实验发现无感觉仅有语言也可以获得客体颜色知识,对于同一种具体的客体知识,也存在语言和感知觉经验两种编码方式。



浙江大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系龚梦圆博士的《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feature-based attention in human frontoparietal network》,探讨了在不同的注意条件下,显示有偏差反应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在被试中这种偏差如何体现的问题,最后结果显示不同脑区的视觉编码不同并且行为和偏见之间没有相关性。



华南师范大学沈路博士在《The neural and oscillatory representation of prior prediction in visual perception》中探讨先验预测如何影响知觉加工的问题,研究中发现当被试存在先验知识时更容易辨别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先验知识有利于辨别图片内容的差异,采用表征相似性的方法研究神经表征和振荡表征,结果表明先验知识有利于辨别客体表征、一旦获得了先验知识,相应的神经表征将贯穿整个感知过程。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惠惠博士的报告《Serial bias occurs at multiple stages of auditory decision-making》,探讨了在决策中时间,任务类型以及表征编码类别对于决策的影响。最后发现在决策过程中,感觉和运动偏差在早期阶段起作用,但类别偏差发生相对较晚,同时在大脑中当前信息和过去信息均有表征且视觉决策保持一定稳定性。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刘玲博士在《Neural dynamic underlying global precedence in visual perception representation》中探讨整体信息和局部信息如何同时在大脑中表征的?通过同时调控局部信息和整体信息发现:在局部任务条件下,整体信息仍然可以解码,但是在整体任务条件下,局部信息的解码效果较差,这表明表征会受到任务的调试,而整体精度的表征要高于局部精度表征即整体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优势发生在解码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周晨博士的《A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spatial locomotion based on human social cognition》研究中基于社会交互场模型、大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对单个虚拟人物的绕行,发现人类倾向于从他人背后绕行而对指向性物体路径的选择没有差异,又通过构建人类行走模型:人类合并场,发现社会因素在空间导航中起到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何涛博士在其《Replay of feature information in humans》报告中,从前人神经活动重现现象不仅在海马当中,在初级视觉皮层也能够发现的研究中,提出在人的初级视觉皮层当中,神经活动重现现象是否包含了特征信息的问题,通过解码特征信息、时间节点的分析,以及构建训练特异性模型发现神经活动重现现象在时间上具有压缩性并且具有序列性、特征信息的重现的顺序和时间相反。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贾建荣博士《Global interaction among individual sizes facilitates ensemble size coding》在研究中探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是否也需要动态协调,以及行为和神经振荡之间的联系两个主要问题,最后发现行为表现受阿尔法神经振荡的调节。



海报交流

会议期间还设置了“人格与生理心理学”“跨通道加工与知觉整合”“注意与意识”“工作记忆与认知推断”等八个专题的海报交流,160余名研究者用张贴报告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并对前来参观的专家提出的疑惑给予了详细解答。


 

 【文字】魏天晴 柯慧慧 朱梦媛

【排版】覃 鸿

【责编】黄华宇